让科技期刊“后浪”澎湃——第六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观察

产品详细

  11月28日,第六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江苏南京举办。大赛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联合主办,由《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

  本届大赛吸引了1300余人报名参赛,经过全国网上答题海选、视频展示竞技、现场巅峰对决,最终产生10名杰出青年编辑、18名突出青年编辑、26名优秀青年编辑。

  作为科技期刊编辑队伍中的新鲜血液,青年编辑的素质和能力对于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来自中国激光杂志社、在大赛中获得杰出数字青年编辑奖项的徐睿认为,青年编辑应同时具备硬素质和软素质。硬素质最重要的包含业务过程中约稿、组稿的沟通能力,以及策划能力;软素质则最重要的包含面对复杂环境和竞争中的心理抗压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获得杰出学术编辑荣誉的《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编辑王彦博提到了另一个不可或缺的素质:热爱。他表示,期刊编辑的工作忙碌,要真的喜欢、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才能持之以恒、乐此不疲。他强调:“首先就是要真心地去热爱它,这样你就能把工作做好。”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将新兴技术应用到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提高编辑效率和质量,是每一个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获得杰出技术编辑奖项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责任编辑宋官龙表示,数字化新兴技术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所在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已将这些新兴技术应用在智能排版校对、精准推送、期刊封面设计、读者行为分析等方面。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为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科技期刊的新闻化、科普化有助于其提高传播能力。《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科学编辑、杰出运营编辑奖获得者郭巳秋,分享了她所在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在期刊科普化方面的实践。他们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号“中国光学”,孵化Light拾光、Light人物等新媒体产品,将科技期刊发表的科研成果通过科普传播走入生产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充分证明了科普化是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对于科技期刊的其他发展趋势,获得杰出学术编辑奖项的《Financial Innovation》编辑陈星潼表示,她期待未来科技期刊会更加倾向于交叉型学科或冷门学科的发展:“现在中国的科技期刊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一流。如果能更加偏重于一些现在还比较新兴的、比较冷门的学科的话,我们会在世界的期刊之林当中真正百花齐放。”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自2007年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本届大赛宗旨为,强化青年编辑思想政治素质,提高青年编辑科学素养,提升青年编辑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营造活跃向上的同行交流氛围,为青年编辑搭建展示风采的平台,引导青年编辑专业化发展,激发青年编辑投身科技期刊工作的热情,引导培养具有现代化办刊能力的新型编辑人才。

  为顺应新时代科技期刊发展对青年办刊人的呼唤和要求,本届大赛在赛程赛制上深化专业化引导,内容上引入ChatGPT等热点问题,交流上延至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后浪说”。(李欣哲)

  现代人工作繁忙,轻易造成饮食不规律,不少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反复遭受到了损害使黏膜发生改变,最后导致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近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细胞骨架回路”并重构微管结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贴春联是我国农历新年的传统习俗之一。春联源于桃符。古人认为,在门上挂桃木制成的神符可以辟邪。我国较早的春联出现在宋朝。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除夕,命学士幸寅逊在寝宫门上的桃符撰词。

  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给物体加热似乎比使其变冷快得多。例如,当我们将食物放进微波炉,几分钟就能加热到100℃甚至更高;如果想让食物降低同样的温度,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

  以科学技术创新驱动关键核心领域强链补链。科学技术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真正要把科学技术创新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须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2月2日至4日,湖北、湖南等地突降冻雨,受恶劣天气影响,多趟列车晚点甚至停运。由于正值春运,大量旅客出行受到影响。

  近日一则“未来5年都没有大年三十”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消息称,2024年2月9日是近年来最后一个大年三十,因为从2025年起至2029年都没有大年三十,只有大年二十九。科普专家这样认为,大年三十时有时无是正常历法现象,系农历大小月所致。

  中国气象局7日发布《2023年中国气候公报》,全面分析2023年中国气候基本概况、气候系统监测状况和主要气象灾害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综合评估气候对各行业、环境、人体健康等方面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等人基于强相互作用的均匀费米气体,首次观测到了由多体配对产生的赝能隙。

  走进技术展厅,大屏幕上不仅实时展示着200公里外江苏兴化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空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气压、土壤温湿度及土壤肥力等信息,还提供实时感知获得的作物长势信息。

  中央气象台预计,6日夜间至7日,江南北部和西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部分地区仍有降雪或雨夹雪,贵州、湖南等地有冻雨,上述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5摄氏度左右。

  6日上午,在海南昌江的核电基地,全球首个陆上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外穹顶吊装完成。

  走近“工业城”里的工程师群体,听他们描摹新的一年建设制造强国的蓝图,看他们敢为敢创,善作善成。

  国家药监局日前发布的《2023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23年,药品注册申请受理量和审结量分别同比增加35.84%、28.80%,均创近5年新高。

  为应对雨雪雾天,济青中线在特大桥、水库、河流等重点位置安装上气象检测器、能见度检测器、桥面结冰状态检测器等。

  小手机,大世界。时至今日,手机已不单单是通信设施,而是集电脑、电视、钥匙、钱包、相机、手表、游戏机、遥控器、计算器、手电筒等功能于一身的生活必需品。

  冻雨是一种特殊的降雨天气。当雨滴从空中降落后,一旦遇到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会迅速冻结成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叫作“冻雨”,冻雨落下后在物体表明产生冰层覆盖的现象叫作“雨凇”。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冻雨叫作“下冰凌”,北方地区则称为“地油子”或者“流冰”。

  国家药监局5日发布的《2023年度医疗器械注册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该局共批准上市创新医疗器械61个,数量再创新高,比2022年增加6个。

  春节前夕,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学子们“吃”上了科普“百家宴”,近距离体验了一系列精彩科普活动。

  随着种业振兴行动深入实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明显地增强,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成果加快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