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中间体(或业务中间体)在实践中已日趋普遍,如苹果公司以“中间产品”模式设置中间体,从iPod、到iTouch、再到iPhone、iPad;特斯拉汽车则以“中间市场”模式设置中间体,推出针对高端市场的Model S 系列汽车作为日后技术更成熟产品Model 3的中间体(相关研究详见《创新项目工作模式——打通产研结合的血脉》一文)。
从最新科学技术创新实践看,中间体不但可以是商业中间体,还可以是研究中间体:通过设置和形成研究中间体,来吸引更多主体(包括个人和企业)帮助训练并完善技术。且很多时候,企业会因而具备一定排他性或自然垄断性,即之后再推出类似研究中间体、甚至成熟产品的别的企业都会丧失必要的商业生态支撑。——这在那些特别依赖数据或一定要通过互动及大规模训练等方式完善技术和模型的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
研究中间体的意义在于,可利用大量的社会资源来独享性的贡献自身研究过程,从而形成研究优势。近日一篇关于谷歌的报道(详见《研究成果被对手抢先商业化!谷歌称将缩减AI论文发表数量》2023年5月11日),反映了研究中间体的出现对一个行业中其它科学技术创新企业产生的竞争威胁,尤其是对其科学技术创新过程造成的冲击。像谷歌这样的公司若是说当前已感受到威胁,并不还在于担心自己的技术没有OpenAI好,而真正值得担心的是:自身研究中间体的训练环境缺失,将不可避免的造成后续竞争劣势(相关研究参见《企业公开基础研究成果的自利性与创新模式挑战——从科研冗余性角度分析》一文)。
国外优秀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本质上是在竞争环境下自然形成的,并非已是最好或最先进,所以在实践中当然也会遇到新的或更优秀模式的挑战——无论这些模式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构造的。而对那些借鉴或模仿他们的中国企业来讲,这是一个有必要注意一下的问题(相关研究参见《我国当前应学习美国的科研范式吗?——兼评“有根产业”与“苔藓产业”的科学技术创新》一文)。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