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救命药的背后中国专利药的坎坷之路_车家号_发现车生活_汽车之家
“那另一个呢?”“那个是国产药,疗效也还可以,不想要进口的,拿国产的也行。”
这段对话是几年前老局长去医院看病时,听到大夫亲口对一位患者妈妈说的话,内容可能不是百分百准确,但是内容绝对真实。
而这为妈妈最后还是为儿子选择价格贵了一倍左右的进口药。毕竟拿药这件事,除了百度,还没有谁敢说自己比医生更有发言权。
对于治疗药物的选择,进口药是否更符合病人病情,其实老局长也不敢多说,毕竟人家医生比我专业。
2021年6月Pharm Exec(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公布了2021年全球制药企业TOP50榜单。
而Pharm Exec公布的制药企业top50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有权威性的制药企业排名榜单。
而上榜最多的企业来自于美国共计15家,按国家上榜公司数排名,美国第一,日本第二,中国第三。
上榜的五家中国制药企业里第一的云南白药位列榜单第34位,恒瑞医药排名第38位,石药集团更是首次上榜。
再从市场占有率来看2016年中国占了全球市场的10%,位居第二。但第一是美国,占了全球42%的市场份额。
起步期:市场从政府垄断到开放阶段,竞争程度较低积累期:市场更分散、竞争加剧集中期:行业整合,市场集中度增加联盟期:大竞争者开始联盟
而从中日制药市场集中程度来讲,国内制药产业正处于积累期阶段,行业头部企业较少,更多集中于分散市场。
抛开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不谈,中国制药企业的利润已能说低的有些不忍直视。
生物医药领域中,美国强生排名世界第一,就是那个人尽皆知的卖润肤露的强生,排在第二的是辉瑞,最出名的产品是男性同胞比较熟悉的蓝色小药丸万艾可,俗称伟哥。
中国上榜排名前三的生物医药公司(从利润角度)分别是国药集团、上海医药与广药集团。
美国这四家药企利润率在都在15%以上,辉瑞甚至达到了23%,而中国三家的利润率最高2.3%。
并不是,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美国生物四巨头最低研发投入占比最低的是强生,占主营业务的15%左右,而中国三家药企研发投入则分别是0.1%,0.8%,4.2%。
来源:上海医药研发投入比最高的广药集团最出名的两款产品,一个是怕上火的王老吉、一个是有事没事来一杯的白云山板蓝根系列药品。
根据2017年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7年期间,A股上市生物医药公司实现营收6136.6亿元,但只有268.16亿元投入了研发支出,占全行业营收4.37%;同期投入销售费用金额1413.6亿元,营收占比达到了23.04%。
专利药很好理解,即原创性的新药,说白了就是制药厂自己发明的药物,一般称为专利药。对于专利药,制药公司可对其进行专利申请,以获得专利保护。
而专利药有了专利保护,只有研制药厂能够生产,价格自然就高出很多,利润空间也更大。
但专利保护总是有时长的,而专利药的专利保护期一般是20年。也就是说,过了20年之后人们就可以对专利药进行仿制生产,并进行商业化应用,而这种模仿制作的药物就被称为仿制药。
在国外,专利药与仿制药一般泾渭分明,因为一旦专利药的专利保护过期,仿制药则会以成本优势大量取代专利药原本的市场,而专利药研发公司则会停止该药品的生产。
而世界范围内中国独有的、一种介于专利药与仿制药之间的一种药物品类,被称为“原研药”即已过专利保护期的进口药物。
在早些年,拜耳制药生产的环丙沙星注射剂产品价格高达80多元,而国产的价格仅为四五元,原研药的价格是国产药价格的20倍。
而中国市场药物审批局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国内市场仿制药批文占总药物审批数量的95%左右。5%的专利药批文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几乎只有中国在使用的中药审批。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需要从国外进口的“格列宁”,在故事中就是一款一度仿制药。
虽然在疗效与功能上,专利药与仿制药基本上没有差别,但是研发时间却要相差20年,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可能根本就等不起这20年。
既然同为制药企业,为什么欧美能开发大量专利药,而国内企业却只能研发仿制药呢?
如果是模仿生产皮包、衣服、玩具之类的一般工业品只要大致比例一致、材质相近产品出来就不会差太多。
但仿制药的生产则要求剂量、安全性、效力、质量、作用以及适应症与进口药药几乎完全相同,也被叫做药品一致性。
当仿制药与专利药的一致性不足时,非常容易造成同样的药品杂质含量不同,吸收程度不同,副作用有差别等一系列问题。
而再往前追溯几年,食药监对仿制药的一致性审查要求不明确,这就导致了很多公司能够以较低成本制作劣质的仿制药,并且通过药品审批。
谁广告打得好谁谁销量就好,各大药厂都开始考虑怎么卖药,而不是做一款好药。
长此以往,制药产业形成了惯例,原本应当由技术驱动的产业变成了销售驱动的产业,资金配比上,销售也占了绝大部分。
而打破这一现状的事情发生在2015年,国药监局加大了口服固体药品一致性审查的力度,要求仿制药必须和专利药“管理一致性、中间过程一致性、品质衡量准则一致性等全过程一致”的高标准要求。并淘汰了市场中大量的同质化低价药、劣药。
2020年5月14日,国家药监局下发《关于开展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公告》,宣布真正开始注射剂一致性评价。
但这只是亡羊补牢,欧美、日本早在多年之前已完成了药品一致性审查工作,而日本的药品一致性审查工作进行了十余年时间。
讲一个线年,一位朋友找到局长,希望调查一下当时国内的人均商业医疗保险保单持有率,但收到调查的最终结果的朋友却失落的摇头谈叹气。局长问其原因才知道原本他计划引进一类国外的肝癌治疗新特药,如果药品引进国内,无数肝癌病人会因此获益,为肝癌的治疗带来新的转机。
但进口药物价格昂贵,且作为进口新药无法享受常规医保,大多数肝癌患者需要靠商业医疗保险才能持续购买药物。而依照当时的人均保单持有率来计算,每名肝癌患者基本只能购买0.1颗药丸,新特药的引进难以商业化落地,此事只能就此作罢。
不仅仅是特效药的引进,药企的专利药研发其实也与保险有着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的关系。
尽管专利药的技术上水准更高,但是其实从商业角度来看,仿制药属于低成本低回报,价格相对亲民,而专利药的研发投入成本比较高,研发周期较长,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生产模式。
由于前期投入成本过高,且专利保护只有20年时间,这就导致了专利药的定价普遍偏高。
而假如一家国内制药企业开发出了某款新型专利药,是很难第一时间进入社会医保的,常常要患者依靠商业保险或者自费购买。
国内商业健康险覆盖率不足5%,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高价药的市场空间存在限制,很多患者可能选择其他备选治疗方案。
药企想要开发新药,技术与工艺决定了能不能做、做不做得好,市场与利益决定了制药厂想不想做。
坦白地说,离强还有一些距离,但我们应当看到的是,自2015年加强药品一致性审查开始,陆陆续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制药产业发展。
这些政策规定主要围绕四点展开:加强药品质量、控制制药费用分配、加强行业合规性、鼓励药品创新。
简单来说就是仿制药标准更贴合进口药、高价药降价并纳入医保、医生不再能荣国向患者推荐高价药获取回扣、药厂创新将获得优惠政策。
国内制药的市场增速(2016-2021)也达到了8.1%位居世界第一,尽管较2011-2016的12.4%增速有所回落,但药品一致性得到了保障。
说回到身边,大家对买药最直观的感受是,这几年的药价比前几年便宜了许多,医保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了。
即“以价换市场”的高价药谈判原则。即通过谈判,呼吁药厂降低药品价格,以此换取进入社会医保合规费用范围,以获得更大市场空间。
说直白点,就是药企以降价为条件来换取进入医保范围的资质,对于药企来说尽管产品的利润比例下降了,但是销量增加,总体利润将持平或有所提升。
而对于老百姓来讲,原本的高价药不仅降价了,还进入了医保范围,可以说是双喜临门。
对于很多人来说,制药其实是一个很陌生的话题。生病是个小概率事件,因此大家对具体的药品价格变革并不敏感。
但观察整个制药行业,无论是药品的价格回落还是药品的一致性评价力度加大,其实背后都在映射同一个事实,中国制药正处于快速变革期。
中国制药的 研发成本在上升,市场规模在扩大,制药企业正在从一种极端的低利润、低投入、高产量的模式中走出来。
医疗不是卖货,薄利确实会让产品价格下降,但也会让整个产业陷入前进动力不足的窘境。毕竟医疗行业永远谈不起多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