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中国市场品牌影响力渐强

发布时间: 2023-10-31 23:04:05 |   作者: 企业文化
返回列表

  门口的储物柜可以人脸识别,进门后就开始第一次换鞋、穿鞋套;进入第二道门后继续换鞋,穿上连体衣;然后第三次换鞋……当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亦庄开发区的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拜耳医药)采访时,严苛的质量安全管理让人印象深刻。

  为何要换三次鞋?“我们执行的是欧洲标准,每一次换鞋的地方环境卫生和质量的等级都是不一样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生产线的产品质量安全。”陪同参观的拜耳处方药事业部质量总监陈岩解释道。

  严格的标准不仅让拜耳医药的产品享誉世界,也让他们在中国的质量领域受到充分肯定——从北京市384家优秀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届北京市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奖。拜耳医药作为北京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外资企业,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家获奖的外资制药企业,可谓是众多获得“质量奖”企业中独具代表性的“另类”。

  据悉,这个隶属于德国拜耳集团公司的企业,自1995年注册成立后,致力于生产糖尿病类、心血管类等普药,以及肿瘤类、血液类等特药,始终以优质的品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服务。2016年共计实现产值148亿元,是北京市唯一一家连续5年实现产值过百亿元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达156亿元。

  “获奖标志着拜耳医药的质量管理迈上了新台阶、踏出了新征程。”拜耳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及亚太区总裁江维表示,拜耳医药的发展之路,最好的诠释了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质量都是一个企业立身之本、发展之根。

  现代化的医药包装生产线上,听到的大多数都是机器的轰鸣、看到的大多都是自动化的生产方式,鲜有工人的身影忙碌其中,不禁让人对“德国制造”大力推崇的“德国工业4.0”有了一次直观的感受。

  拜耳是一家拥有155年历史的全球领先跨国企业。“质量是我们也可以在一个半世纪以来不断取得成功的基石。”江维表示,由于药品所具有的特殊性,质量管理成为医药企业的生存之本。拜耳从始至终坚持质量管理及安全生产的最高标准,以确保高品质药品的持续、可靠、稳定供应,满足中国患者日渐增长的需求。

  据介绍,拜耳医药设立了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各项工作,通过制定全面的管理准则和工作流程,确保各部门及员工日常工作的严格落实,日常运营的卓越管理和执行又为产品高品质提供保障。作为拜耳在中国的重要生产基地,北京工厂不仅拥有顶级的基础设施、领先的生产制造与流通平台,更秉承严格的质量管理及安全生产标准。

  高标准带来高质量。在百年公司运营中,拜耳医药也愈加深刻地感受到,保证产品质量,除了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还要有过硬的技术力,保证精品不能只是一阵子,而是要贯穿始终、永不懈怠。为此,拜耳医药始终把质量工程作为公司的根本工程、长远工程来抓紧抓好,采取系统全面的工作确保质量始终过关。

  在确保高标准的同时,持续的研发投入又为产品的质量提升和高标准要求提供了动力。2009年初,拜耳医药在北京设立了全球研发中心。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公司在中国寻求长期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也为拜耳医药成为亚洲医药领域的领导者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拜耳医药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级学术机构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

  2016年11月18日,拜耳处方药北京工厂综合扩建项目正式启用,从而成为拜耳全球最大的处方药包装基地。

  事实上,拜耳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36年,拜耳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生产公司,生产一系列产品,这中间还包括世界著名的阿司匹林。目前拜耳医药在中国有超过7000名员工,总部设在北京,并在北京、广州和江苏建有生产基地。

  “拜耳医药始终认为,融入企业血脉的理念是最稳固的理念,形成文化的要求是最根本的要求。为此,拜耳医药格外的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始终把打造精品、服务患者作为企业追求,作为最最根本的创业理念。”江维说。

  据介绍,在企业文化方面,拜耳医药将“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确立为企业使命,将“成为一家领先、专注于特定治疗领域的创新型医药公司,为患者和重要利益相关方提供卓越价值”确立为企业愿景,通过四大创新工具(即“我们启发、我们协作、我们学习、我们沟通”)的应用,逐步的提升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促进使命和愿景的有效落地。为落实“以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宗旨,将“领导、正直、灵活、效率”(即LIFE)确立为价值观,更好地引领企业建设发展。

  独特的企业文化不仅高品质提供了独特的“基因”,也为品牌注入了文化的魅力,使拜耳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向人们传达了始终如一的品牌本质、风格和自我形象。目前,拜耳坚持“根植中国、服务客户”的效果日益显现,品牌影响力慢慢的变大。拜耳医药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品牌影响力,积极履行企业公民责任,与政府和公益组织密切合作,启动了许多重要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以支持和促进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